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社交媒体舆论熵的形成与控制 ——以“长春长(2)

来源:长春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02 22:4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二是情绪认同的“想象共同体”导致负面情绪剧增。在新媒体时代,社交网络中的新闻职业精神逐步被一种基于情绪认同基础的“想象共同体”所替代,民

二是情绪认同的“想象共同体”导致负面情绪剧增。在新媒体时代,社交网络中的新闻职业精神逐步被一种基于情绪认同基础的“想象共同体”所替代,民众极易被煽动,网络事件在这种共同体的情绪中一不小心就可能变成群体事件。众多“入戏太深”的网民仅需具备简单的二元对立即好与坏的划分思维,就可以进行一种他们认为的具备天然合理性与争议性的狂欢,使得舆论往往走向混乱,各类谣言与“阴谋论”四起,民众的焦虑和恐慌在这种情境中被不断加强,演变成一种舆论暴力行为。在这种社交媒体的病毒式传播下形成的舆论,往往夹杂着网民情绪化的谩骂、攻讦,而这类情绪本身就很容易产生“对立认同”。因此,这种社交网络中的抗争的“无序化”往往导致舆论的混乱和动荡,这种基于想象共同体的网络空间脱序是社交媒体舆论熵的来源,极易导致风险失控。

三是“破窗效应”的规则漏洞导致舆论空间的失序。“破窗效应”是指当第一扇被打破的窗没有及时获得修补后,它的存在将会产生恶性的心理暗示与示范。在社交媒体的舆论场域中,众多网民抱着“法不责众”的心态进行舆论参与,“闹事”成为民众制造舆论解决诉求的方法,借助舆论对司法审判等进行施压也变成了一种常态,当舆论场遭遇这种“破窗效应”带来的坏的示范作用时,其做法早已超出了社交媒体应有的新闻伦理原则。

社交媒体舆论熵控制的建构优化路径

社交媒体带来了自由言论、自由传播的信息负熵的同时,也带来了具有大量破坏性的舆论熵。各类谣言、虚假信息、煽情色情暴力的信息,因为信息的冗余、“想象共同体”与“破窗效应”等因素不断蔓延。在无序的舆论中建构一个有序的网络舆论生态环境,应从以下两方面着力:

一是动态化与时俱进地调整治理规则,加强技术变革。社交媒体由于舆论主体与舆论生成的复杂性,在舆论博弈中除了政府、技术、民众之外,往往还存在一些为了利益的商业推手,各类社交媒体为了争夺流量,都有可能存在一些背离传播伦理道德的行为,使得舆论生态熵值不断增加。在治理过程中,除了整体的规则制定,还应该依据社交媒体的特性制定相应的规范条例,杜绝“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尴尬局面。促进技术的发展,使得法制管理与技术变革双管齐下,构建网络传播规则,缓解舆论熵的发展。

二是增强政府、专家、公民三者的良性互动。在社交媒体舆论场中,舆论的博弈是一种常态,网民群体戾气较重,与其展开对话困难,舆论管控过程中,删帖或者封号只是暂时的“隔板”,运用不恰当反而会进一步造成民众对政府公信力的不信任,“删堵封”职能是一种暂时的局部的管理手段,集体噤声并非长期的有效途径。政府与专家需要有效引导与管理来唤醒民众的公民意识,有效控制舆论熵。

①【美】特德·霍华德著,吕明译:《熵:一种新的世界观》[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39页

②罗霄峰:《网络舆论熵及应用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9年第8期专刊

③陈龙:《舆论熵的控制与防范:一种关于网络治理的认识方法论》[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年第4期

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舆论的传播从报纸时代的常量变成了难控的变量。社交媒体空间与现实世界的深度融合让各类问题在网络空间不断地延伸、演化甚至畸变。由于社交平台舆论主体多元化、传播平台多样化和舆论交锋复杂化等特点,各类无尺度、无把关、不规范的信息传播使得社交媒体的新兴舆论场域博弈成为一种常态,社会风险的次级效应在这种“媒介化风险”中不断被强化。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霍华德用“熵定律”解释社会的若干问题,认为“熵”就是 “无序化”的度量, “无序化”代表着混乱,当熵的程度外部环境的干扰使得“无序化”不断增加时,系统将很难围绕正确的目标而有序进行,从而造成熵值的增加与社会控制的紊乱。社交媒体中舆论的畸变与舆论场域的博弈失控,本质上来讲就是熵控问题,熵值的大小可以判定舆情系统的有序和无序程度,从而更好地借助于对舆情的定性认知进行舆情的治理。因此,讨论新媒体时代社交媒体舆论熵的是如何形成,并探讨其控制与引导的优化措施,是有必要的。长春长生疫苗事件呈现的舆论特点长春长生疫苗事件自2018年7月爆发,一度引发舆论高度热议,不断被强化的公众议题在网络集群效应下,个人的情绪表达与利益诉求在集群引导下被无限放大,情绪失控、信任危机成为此次事件无法避免的舆论焦点。长春长生疫苗事件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的不同舆情特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呈现舆论熵的发展过程。一是社交媒体加剧了熵的积聚过程,缩短了危机由酝酿到爆发的时间。2018年7月15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对于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狂犬病疫苗造假问题进行了通报,7月19日与7月20日长生生物与深交所根据通告各自做出了相关反应,到了7月21日,南方周末原记者“兽爷”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发表《疫苗之王》一文,迅速引爆朋友圈与微博,使得此次事件从潜伏期迅速发展到爆发期,各类自媒体纷纷发表文章谴责此类行为。短短6天,随着信息量的井喷,人们的情绪从关注事件本身逐步扩展到对疫苗安全问题乃至监管部门的不信任,核裂变式的传播使得熵积聚的频率加快,民众在关注事件发展过程中,由于信息的多元无序性,社交媒体中的舆论熵从事件初显到爆发过程中表现为个体的焦虑、情绪失控、对权威机构的不信任甚至社会的舆论不稳等。二是自媒体代替深度调查报道促使舆论熵的进一步累积。从此次事件中由“兽爷”引爆话题到各类自媒体的跟风而上,一方面是传统深度调查报道的没落,另一方面由于自媒体信息传播“把关人”的缺失,部分自媒体文章有失偏颇、观点片面,甚至一些为了博人眼球的假新闻也甚嚣尘上,无形中加重了民众对于官方发声的不信任感,这种公共信任危机使得舆论引导功效进一步减弱。香农·韦弗认为消除不确定性就是消除无序性,信息传播的功能就是提高有序性或降低无序性。社交媒体中的舆论,因为信息的冗杂过载与把关人缺失等多重原因,导致舆论中的不确定性增多,社交网络中的有效能量的减少,必然意味着舆论熵值的升高。三是舆论熵的增加促使网络集群的进一步形成。正如长春长生疫苗事件中各类微博话题的发起,线下民众组织自查疫苗本等各类行为,在此类社会公共议题中,一旦人们的负面情绪与不信任感在各类信息熵的促进下不断增强,舆论的熵值即不确定性与无序性的上升带来的将是有效能量的减少,这种能量就是话语权利、权威等。基于此,为了获得个人话语力量与权利,分散于网络空间中互不相识的但具有相同认知与情绪的网友将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聚集达成共识,以期通过展现共同的情绪、情感而获得话语权。社交媒体舆论熵形成的主要原因社交媒体的特性使得各类公共议题的舆论在传播过程中不断交错混杂,不断经历裂变复制、酝酿、放大、消退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舆论的有效管控将随着舆论熵的不断增加而变得困难,严重阻碍信息的正常交流与舆论表达交流,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一是社交媒体信息的冗余与过载。美国学者奥林·克拉普认为,熵定律中,当信息的增加超过信息本身的意义时,信息将如同能量一般降级为冗余的噪音,最终成为熵。即信息本身是具有固有意义与知识的,而熵作为信息的反面,获得有效信息意味着熵的降低,而熵的增加则意味着人们实际能从众多冗余的信息中获取的有效信息减少。在社交媒体中,信息源与信息渠道的多样化促使信息过载现象出现,信息剧增导致使用主体产生烦躁情绪,舆论形成中各类情绪的裂变耦合使得舆论熵自然也就形成并不断增加。二是情绪认同的“想象共同体”导致负面情绪剧增。在新媒体时代,社交网络中的新闻职业精神逐步被一种基于情绪认同基础的“想象共同体”所替代,民众极易被煽动,网络事件在这种共同体的情绪中一不小心就可能变成群体事件。众多“入戏太深”的网民仅需具备简单的二元对立即好与坏的划分思维,就可以进行一种他们认为的具备天然合理性与争议性的狂欢,使得舆论往往走向混乱,各类谣言与“阴谋论”四起,民众的焦虑和恐慌在这种情境中被不断加强,演变成一种舆论暴力行为。在这种社交媒体的病毒式传播下形成的舆论,往往夹杂着网民情绪化的谩骂、攻讦,而这类情绪本身就很容易产生“对立认同”。因此,这种社交网络中的抗争的“无序化”往往导致舆论的混乱和动荡,这种基于想象共同体的网络空间脱序是社交媒体舆论熵的来源,极易导致风险失控。三是“破窗效应”的规则漏洞导致舆论空间的失序。“破窗效应”是指当第一扇被打破的窗没有及时获得修补后,它的存在将会产生恶性的心理暗示与示范。在社交媒体的舆论场域中,众多网民抱着“法不责众”的心态进行舆论参与,“闹事”成为民众制造舆论解决诉求的方法,借助舆论对司法审判等进行施压也变成了一种常态,当舆论场遭遇这种“破窗效应”带来的坏的示范作用时,其做法早已超出了社交媒体应有的新闻伦理原则。社交媒体舆论熵控制的建构优化路径社交媒体带来了自由言论、自由传播的信息负熵的同时,也带来了具有大量破坏性的舆论熵。各类谣言、虚假信息、煽情色情暴力的信息,因为信息的冗余、“想象共同体”与“破窗效应”等因素不断蔓延。在无序的舆论中建构一个有序的网络舆论生态环境,应从以下两方面着力:一是动态化与时俱进地调整治理规则,加强技术变革。社交媒体由于舆论主体与舆论生成的复杂性,在舆论博弈中除了政府、技术、民众之外,往往还存在一些为了利益的商业推手,各类社交媒体为了争夺流量,都有可能存在一些背离传播伦理道德的行为,使得舆论生态熵值不断增加。在治理过程中,除了整体的规则制定,还应该依据社交媒体的特性制定相应的规范条例,杜绝“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尴尬局面。促进技术的发展,使得法制管理与技术变革双管齐下,构建网络传播规则,缓解舆论熵的发展。二是增强政府、专家、公民三者的良性互动。在社交媒体舆论场中,舆论的博弈是一种常态,网民群体戾气较重,与其展开对话困难,舆论管控过程中,删帖或者封号只是暂时的“隔板”,运用不恰当反而会进一步造成民众对政府公信力的不信任,“删堵封”职能是一种暂时的局部的管理手段,集体噤声并非长期的有效途径。政府与专家需要有效引导与管理来唤醒民众的公民意识,有效控制舆论熵。参考文献:①【美】特德·霍华德著,吕明译:《熵:一种新的世界观》[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39页②罗霄峰:《网络舆论熵及应用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9年第8期专刊③陈龙:《舆论熵的控制与防范:一种关于网络治理的认识方法论》[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年第4期

文章来源:《长春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ccdxxb.cn/qikandaodu/2020/0802/401.html



上一篇:长春公交
下一篇:长春市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

长春大学学报投稿 | 长春大学学报编辑部| 长春大学学报版面费 | 长春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长春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长春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