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激活报人精气神 释放党报新动能 ——地方党报(4)

来源:长春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16 04: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工资“涨起来”:让员工有幸福感。报社人员构成身份复杂,既有在岗人员,也是退休人员。在岗人员中既有事业编,也有聘用人员,还有所谓的“公司编

工资“涨起来”:让员工有幸福感。报社人员构成身份复杂,既有在岗人员,也是退休人员。在岗人员中既有事业编,也有聘用人员,还有所谓的“公司编”即集团化改革时成立的下属空壳公司人员。工资改革调整之前,长春日报社职工总数约为1200人,月人均收入3500元左右。其中,事业编平均4000元左右,聘用人员和“公司编”人员为1300元左右。为调动职工积极性,解决合理“关切”,报社领导层下决心调整职工工资,压缩行政和经营开支,将增加的收入全部用于解决职工工资待遇。分别于2016年12月、2017年7月和2018年3月,依据工资政策调整事业编人员工资,事业编人均收入提高到6586元,拉平了与其他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差距。对聘用人员分两次普遍上调工资标准。通过工资调整,全社人均工资增长到2018年3月的5490元,增长了56%。

职称“聘上来”:让员工有获得感。地方党报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比较集中,这些人员对专业技术职务和工人技术等级非常看重,不仅仅涉及经济利益和待遇,也涉及社会地位和尊严。由于受指标限制和管理原因,很多评上专业技术职务和考取工人技术等级证书的人员,都没有被聘用到相应岗位上,通俗说法叫“职称不兑现”,有些人评得高级职称十余年,也无法聘任。虽然这些问题的形成是制度设计原因,但对员工来说“不是他们的错”。激活精气神,必须把职称和专业技术等级聘任提上日程。2018年初,报社领导层对内部职称资源进行整合梳理,精心设计,克服层层困难,一次性为64名专业技术人员晋级晋档,让专业技术人员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福利“升起来”:让员工有安全感。在岗有积累,退休有保障,病、老、退是必然规律。有了安全保障,员工才能有工作信心。地方党报不仅应保障员工的基本收入水平,而且在医保、社保、住房公积金等职工生活保障方面,也应予以同步考虑。由于工资水平低,与工资挂钩的员工医保、社保、住房公积金等也都处于较低水平。与其他事业单位比,这种差距同样让员工没有安全感和尊严感。由于没有缴纳社会养老保险,长春日报社事业编员工退休后工资仍由报社负担,既加重报社负重,也让退休员工“心慌”。聘用人员和“公司编”人员虽然纳入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体系,但由于经费不足,只能维持最低限度,特别是聘用人员虽然有“医保卡”,但由于缴费基数底,无法和其他事业编人员一样看病买药,这一切也拉大了聘用人员的心理落差,影响积极性。报社从2017年起提高医保和住房公积金标准,一次性提高聘用人员缴费基数,实现医疗保障方面聘用人员与事业编人员同等待遇,使300多名聘用人员也都用上了“医保卡”。

文化“活起来”:让员工有归属感。物质是“基”,文化是“魂”,开展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增强员工参与度,有利于实现员工的价值追求,营造良好工作环境与氛围。为加强文化建设,一方面,报社推动“去商业化”,将工作场所内的营销活动全部牵移出去,回归报社作为“文化单位”的本来面貌。另一方面,在工作场所内进行“文化妆扮”,突出政治导向和文化品位,设立“文化墙”“文化走廊”和“报史展”等,使员工一进到报社就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同时,积极开展文化活动和竞赛活动,组织“好员工讲好故事”,评选“优秀员工”,设立“优秀人才展示板”,如此等等,员工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增进了解,形成共鸣。

新时代应有新担当新作为,地方党报社要想走出困境,必须有“向死求生”“壮士断腕”的勇气,必须设法激活党报人的精气神,使党报人敢作为愿作为能作为,进而发挥地方党报的党媒功能,向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要求再出发,“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进入互联网时代,地方党报不仅不再辉煌,而且困境重重,集中体现为:一是传统的发展道路堵死了,如何转型尚在艰难探索中;二是人员精神状态不佳,缺少进取意识,失去前行动力,被困难束住了,在一些人身上产生了不想为、不敢为、不能为、不愿为的现象;三是走到了地方党报改革的十字路口,方向选择已经不可回避,但这已经不是地方党报人的一己之力所能为。因而,地方党报该如何逆境重生成为报业发展的重要课题。长春日报社在困境重重中,坚持优先激发党报人的精气神,优先解决“民生”诉求,推动报社在“逆境重生”中迈出重要一步。探因:地方党报何以由盛转衰走向重重困境地方党报由盛转衰,是由复杂因素构成的,而不仅仅是因为新媒体的出现。把衰落归结为技术进步和市场分化,只是一种不敢正视历史和现实的懦夫行为。地方党报自主创新的速度滞后于技术进步。时代进步是以技术进步为标志的。与所有社会实体的生存发展一样,地方党报的生命力,也来源于自我纠偏、自主创新、自我成长的机制。然而,技术进步和社会需要的快速变化,远远超越了地方党报自我革新和成长的速度,地方党报创新速度滞后于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速度。在迅速变革的时代面前,显得无所适从,力不从心,问题和矛盾自然暴露无遗,这是地方党报走向困境的内在原因。从表面上看,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发展出众多的传播形式、传播载体,网媒、微媒等分享了传统地方党报的“蛋糕”和市场,分流了传统党媒的受众,影响了地方党报的发行量和广告量,从而危及到了地方党报的生存。实则不然,由于地方党报墨守成规,缺少创新和远见,没有跟随技术进步的脚步而改进产品和体制,必然落伍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地方党报的“陷阱”主要体现为在发展路径选择上,按既有模式,“往后走”回不去,“往前走”行不通,“原地等”同样没有生路。一是家丑“亮出来”:争取上级和各个层面的广泛支持、理解同情。二是旧账“挂起来”:对历史负债进行区别对待实现轻装前进。三是方向“明起来”:明晰发展规划和美好愿景着力激发员工的精气神。四是管理“严起来”:严肃工作纪律和人事纪律形成优良作风。体制设计不合理削弱了地方党报的内生动力。地方党报的自我生长机制断裂,是因为体制设计不合理束缚了地方党报的活力。地方党报的体制改革不彻底或方向性选择失误决定了走向衰落的必然趋势。世纪之交的文化企业改革轰轰烈烈,地方党报同样被纳入到这一改革之中,绝大多数地方党报都挂上了“报业集团”的牌子,明确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经费形式为自筹自支。从动因来看,转为报业集团或自筹自支,与能够冲破监管束缚提高职工福利待遇的利益诉求是相适应的。当时由于市场刚刚放开,地方党报处于“龙头老大”位置,坐等都可以“数钱”,不仅不愁赚钱,而且愁的是咋样把钱花出去。但这种局面和利益诉求是有历史阶段性的短视的。随着市场发育逐步走向成熟,这种“坐等数钱”的时代也必然终结。由此形成的报业集团本身,就内涵了诸多的矛盾和冲突。一些不具备成立“集团”条件的报社,也生拉硬扯,弄一些空壳机构,拼凑成“报业集团”。“报业集团”一哄而起,既有先天不足,即产权不清晰,更有后天成长乏力,即不是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这种体制,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改革探索,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具有风向标作用,而且确实对地方党报发展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从实行“报业集团”体制以来,由于监管不力,失去了自我纠偏的能力。盲目扩张,造成人员、负债失控局面,形成众多历史遗留问题。“集团式”改革,既把地方党报的发展一下推向市场,迈向顶峰,也注定了必然走向低谷。“党政事企”不清的跨界性质助推走向困境。地方党报社或报业集团到底是什么,性质缺少准确定位。一般情况下,地方党报社或报业集团,定位为党委直属事业单位,序列划分上按党群序列对待,干部管理和纪律、审计、考核上作为党委或政府部门即机关对待,工资核定、人员招录聘用及争议处理等按事业单位对待,税收征管和经费形式按企业对待。在这样一种态势下,地方党报的运行成本、风险远远高于机关和事业单位。在机关、事业、企业间游离,有时多头管理,有时谁也不管。管理上有时偏重于机关和事业单位,有时偏重于企业,政策摇摆不定。既需要经营,又承受不起风险。致使一些地方党报的领导团队特别是主要领导,不敢放手开展工作,只能推着干,遇见问题绕着走,不去触碰主要矛盾,以“无为”换“有位”,心思不是放在事业发展上,而是更多地考虑个人得失和进退,以“安全”转岗为第一追求。这种情况持久生成,局面失控不可避免,走向困境成为必然。职责和功能模糊泛化促使机构和人员恶性膨胀。地方党报社或报业集团,主要职责就是编辑出版地方党报,采访、编辑是主业。然而,在实际运行中,采编仅占地方党报社或报业集团业务的一部分,印刷、发行、广告甚至跨界经营,使地方党报社或报业集团,已经远远超出了编辑出版地方党报的职责和功能,甚至编辑出版业务让位于跨界经营业务。一些地方党报社或报业集团,脱离主业和实际,在“报业集团”下成立若干子公司,在没有退出机制的情况下,不断扩充所谓“经营”人员,形成大量的“公司编”。这种情况造成了地方党报社或报业集团与主业偏离,机构和人员膨胀,冗员过多,人浮于事,形成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加重了发展负担。党报“逐利”削弱了生存基础和社会公信力。经济追求弱化了地方党报的政治属性,进而也削弱了地方党报理性发展的基础。党报是为党和人民服务的,编辑出版党报的地方党报社或报业集团,必然也只能是维护党和人民利益的工具。“阵地”“武器”和“笔杆子”,其政治属性不言而喻,是党的“喉舌”,要说党的话,为党说话。然而,由于地方党报社或报业集团的经费体制为自筹自支,造成了地方党报也不得不“逐利”。由此造成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和公众的误解、曲解,“上党报要花钱”“花钱就可以上党报”,降低了党报的公信力,甚至出现“党报无用论”“党报庸俗论”“不看党报论”。这些都极大了削弱了地方党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求变:地方党报如何绕过“陷阱”求发展地方党报的“陷阱”主要体现为在发展路径选择上,按既有模式,“往后走”回不去,“往前走”行不通,“原地等”同样没有生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唯一的办法是搁置负重,把“陷阱”绕过去。长春日报社从四个方面探索出了一条“向死求生”的“求变”之路。一是家丑“亮出来”:争取上级和各个层面的广泛支持、理解同情。对报社或报业集团存在的问题,属于“家丑”,“亮出来”会有很大的风险。一方面,历任“家长”会不认同、有意见。另一方面,员工会压力极大,因看不到希望而更加颓丧。同时,还会有否定既往的嫌疑。然而,如果不把“家丑”亮到台面上,虽然可以保留罩在外面的光环,但永远无法御掉身上的重负,更无法轻装前进。因而,必须有勇气向上级组织特别是党委如实汇报,向全体职工如实“摊牌”,向社会层面承认“入困”。只有把事实“摆出来”,而不是“藏起来”,才能使上级领导知实情,从而为报社发展指明方向,提供支持,也才能使报社员工知社情,产生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勇气。这些是报社“向死求生”“逆境重生”的拐点和重要支撑。二是旧账“挂起来”:对历史负债进行区别对待实现轻装前进。作为拥有70多年历史的《长春日报》,创刊于1945年11月,长春日报社也曾几度辉煌灿烂,几度风雨愁云。自成立长春日报报业集团以来,业务领域迅速扩张,人员也迅速膨胀到千余人。报业集团把《长春日报》的影响推向了顶峰,也同时开始向低谷滑落,很快就沦落到不能保障员工工资的境地,上访、维权,也成为报人的选择。历史累积产生大量的“欠税+滞纳金+历史应付款+社保陈欠+工资沉欠+工程款+银行贷款”等各种负债,一度使职工感到绝望和无奈。为解决这一问题,报社对历史债务进行区分,除工程欠款、法院判决、银行贷款之外,其余都进行“挂账处理”。对影响当前工作的刚性负债,分轻重缓急,制定还款计划,为其他工作腾出精力。三是方向“明起来”:明晰发展规划和美好愿景着力激发员工的精气神。只有员工和领导层一起执行决策,才能接近预定的目标和方向。员工知道了“家底”,每个人都有了危机感。下一步怎么办?针对这一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报社适时提出“人才兴社、强报立社、改革活社、创新强社”理念,开始大幅调整工作布局。一是坚持“人才为根”。把人才培养和人才配置摆在优先位置,注重精神文化生活的重塑,着力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把员工思想引导到事业发展上来。二是坚持“办报为本”。将优质资源向采编倾斜。对内部人才资源进行整合,凡有一定培养潜力适合做采编工作的人员,都充实到采编岗位,解决“缺记者缺编辑缺稿件”的问题,着力提高报纸的质量。三是坚持“改革为魂”,调整内部机构设置和机制,收缩经营战线,砍掉商业零售类,依托主业加强经营管理,拓展“对公”经营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四是坚持“创新为翼”。鼓励员工创新、创收、创业。为突出“计件”质量,设立社长总编辑特别奖和创收奖励办法,实施计时与计件相结合的工资制度,对创新性优秀稿件和创新、创收成果给予“计件”奖励,把“计件”为主的“绩效奖励”作为指挥棒,引领方向。四是管理“严起来”:严肃工作纪律和人事纪律形成优良作风。报业之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人浮于事,纪律松弛,作风散漫,管理不力。针对这一问题,一方面,宣布了“不减员”“不裁员”“不下岗”,承诺人人都会有岗位,人人都能有事儿做,解除顾虑,给员工吃下“定心丸”。另一方面,研究制定了贯彻落实《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的具体规定。以国家关于事业单位管理的规定为依据,从严治理,狠抓纪律作风,明确了“人人都要守规矩”“人人都要去干事儿”,改变员工的精神风貌和工作状态,向“严管理”要效益。突围:找准关键节点打好振奋精气神的攻坚战地方党报的困境形成非一日之事,走出困境更不是一时之功。在这方面,既要反对急功近利,盲目施策形成新的负重,也要反对一无事事,观望等待坐失良机。关键是选择好突围的关节点,既振奋员工的心神,又为将来奠定基础。长春日报社选择了四个突破口。一是打好“去集团化”攻坚战。“报业集团”有名无实,影响又根深蒂固,是将地方党报推向“困境”的“幕后黑手”。为了走出困境和低谷,实现“起死回生”“逆境重生”,长春日报社坚定地推进“去集团化”。一方面,不再使用“报业集团”这个称谓开展工作,回归报社体制,由报社统领一切,而不是空壳“集团”统领报社。另一方面,收缩经营阵线,将“集团”下与主业无关的小微“非报”经营能砍则砍、能削则削,在做大做活主业经营和报业经营上下功夫,只做报社该做的事儿。二是打好媒体融合攻坚战。对地方党报来说,媒体融合是个“不能不画”的“饼”,人人都有你没有,肯定不行。“画好不易”,以地方党报的现状,想在媒体融合上出成效,“烧”不起钱。但要短时间快速提高影响力,还必须在媒体融合上使“巧”劲儿,少花钱多办事儿,不花钱办成事儿。为此,报社下决心投入资金,将全媒体平台改造升级为“中央厨房”,将长春新闻网、“长春政事儿”“掌上长春”“看长春”等新媒体机构整合到一个大的全媒体平台,搭建起报网端联通的内部机制,借以整合采编资源,既“好看”又“好用”。2017年7月,长春日报社“中央厨房”投入使用,成为吉林省首个投入使用的“中央厨房”,吉林省、长春市领导多次来参观调研并予以肯定,使员工有了“眼前一亮”的感觉,“原来我们也能做成事儿”,增强了走出困境的信心。三是打好人才建设攻坚战。地方党报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一种陋习:看高自己,看矮别人;觉得只有自己是能人,他人都是庸人;互相瞧不起,彼此互拆台;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事事跑调。这种复杂心态和风气严重影响团队精神和团队合作,也是造成人才外流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优化和谐进取积极的人才环境,报社适时推出人才建设“鸿雁工程”。以现有员工队伍为基础,突出年龄、学历、业绩因素,选拔出“领军人才”“骨干人才”“优秀后备人才”三个层次的人才梯队计200人左右,分别被称为“领头雁”“先锋雁”“护卫雁”。以这些“鸿雁人才”为核心,实行一帮一、一带多,团队作战和小组作战,因需施训、因事组合,形成创先争优的工作氛围。四是打好机制调整攻坚战。受制于机构设置和编制约束,原报社有一些工作部门和领导岗位设置没有实际价值,有一些领导干部虽然经验丰富能力较强却因职务设置而“靠边站”,一些工作需要有人干却没有机构和人员来承担,各个机构之间的相互隔阂而成“独立王国”,相互扯皮、效率低下。针对这种情况,报社下决心进行体制机制调整,根据工作需要,对机构进行重新整合,通过聘任制,实行“一类机构”和“二类机构”并行。加强扁平化管理,打破部室界限,实行“委员会”和“中心”制,设立五个委员会、十个中心,统领全部工作。各内设机构由相互独立转为相互协同,增强合力,提高效率。共享:送给员工几个大蛋糕——收获稳稳的幸福激活党报人的精气神,首先需要解决党报人的核心“关切”,职工的工资、福利应得到切实保障。一个长期无法正常领取工资报酬的员工,不会有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更不会把全部精力用到工作上,想工作之所想,急工作之所急。因而,长春日报社注重给员工实实在在的利益,把个人利益与报社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努力实现“报社为我”“我为报社”。工资“涨起来”:让员工有幸福感。报社人员构成身份复杂,既有在岗人员,也是退休人员。在岗人员中既有事业编,也有聘用人员,还有所谓的“公司编”即集团化改革时成立的下属空壳公司人员。工资改革调整之前,长春日报社职工总数约为1200人,月人均收入3500元左右。其中,事业编平均4000元左右,聘用人员和“公司编”人员为1300元左右。为调动职工积极性,解决合理“关切”,报社领导层下决心调整职工工资,压缩行政和经营开支,将增加的收入全部用于解决职工工资待遇。分别于2016年12月、2017年7月和2018年3月,依据工资政策调整事业编人员工资,事业编人均收入提高到6586元,拉平了与其他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差距。对聘用人员分两次普遍上调工资标准。通过工资调整,全社人均工资增长到2018年3月的5490元,增长了56%。职称“聘上来”:让员工有获得感。地方党报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比较集中,这些人员对专业技术职务和工人技术等级非常看重,不仅仅涉及经济利益和待遇,也涉及社会地位和尊严。由于受指标限制和管理原因,很多评上专业技术职务和考取工人技术等级证书的人员,都没有被聘用到相应岗位上,通俗说法叫“职称不兑现”,有些人评得高级职称十余年,也无法聘任。虽然这些问题的形成是制度设计原因,但对员工来说“不是他们的错”。激活精气神,必须把职称和专业技术等级聘任提上日程。2018年初,报社领导层对内部职称资源进行整合梳理,精心设计,克服层层困难,一次性为64名专业技术人员晋级晋档,让专业技术人员看到了未来的希望。福利“升起来”:让员工有安全感。在岗有积累,退休有保障,病、老、退是必然规律。有了安全保障,员工才能有工作信心。地方党报不仅应保障员工的基本收入水平,而且在医保、社保、住房公积金等职工生活保障方面,也应予以同步考虑。由于工资水平低,与工资挂钩的员工医保、社保、住房公积金等也都处于较低水平。与其他事业单位比,这种差距同样让员工没有安全感和尊严感。由于没有缴纳社会养老保险,长春日报社事业编员工退休后工资仍由报社负担,既加重报社负重,也让退休员工“心慌”。聘用人员和“公司编”人员虽然纳入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体系,但由于经费不足,只能维持最低限度,特别是聘用人员虽然有“医保卡”,但由于缴费基数底,无法和其他事业编人员一样看病买药,这一切也拉大了聘用人员的心理落差,影响积极性。报社从2017年起提高医保和住房公积金标准,一次性提高聘用人员缴费基数,实现医疗保障方面聘用人员与事业编人员同等待遇,使300多名聘用人员也都用上了“医保卡”。文化“活起来”:让员工有归属感。物质是“基”,文化是“魂”,开展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增强员工参与度,有利于实现员工的价值追求,营造良好工作环境与氛围。为加强文化建设,一方面,报社推动“去商业化”,将工作场所内的营销活动全部牵移出去,回归报社作为“文化单位”的本来面貌。另一方面,在工作场所内进行“文化妆扮”,突出政治导向和文化品位,设立“文化墙”“文化走廊”和“报史展”等,使员工一进到报社就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同时,积极开展文化活动和竞赛活动,组织“好员工讲好故事”,评选“优秀员工”,设立“优秀人才展示板”,如此等等,员工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增进了解,形成共鸣。新时代应有新担当新作为,地方党报社要想走出困境,必须有“向死求生”“壮士断腕”的勇气,必须设法激活党报人的精气神,使党报人敢作为愿作为能作为,进而发挥地方党报的党媒功能,向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要求再出发,“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章来源:《长春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ccdxxb.cn/qikandaodu/2020/1016/514.html



上一篇:“吉林长春长生公司问题疫苗案”引发的思考
下一篇:一个让我难忘的地方

长春大学学报投稿 | 长春大学学报编辑部| 长春大学学报版面费 | 长春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长春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长春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