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一个少年对当年长春的记忆评三木卓短篇小说集

来源:长春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2 04: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日本对华文化侵略专题(一) 主持人:王升远 1936年国难当头之际,林语堂主持的《宇宙风》杂志策划了“日本与日本人特辑”,邀请中国知日派精英参与讨论。然,受邀撰稿的中国知

日本对华文化侵略专题(一) 主持人:王升远

1936年国难当头之际,林语堂主持的《宇宙风》杂志策划了“日本与日本人特辑”,邀请中国知日派精英参与讨论。然,受邀撰稿的中国知日派白眉周作人在给杂志的寄信中却为主事者泼了一盆冷水:“不妄很代为忧虑,因为相信这是要失败的。”在他看来,对日本的理解与研究须兼顾“贤哲”(文化的一面)与“英雄”(武化的一面)两个向度,不可偏废;若只谈“贤哲”而拒谈“英雄”,“则先生的计划便是大失败了”。

事实上,由于种种原因,时至今日,清谈“贤哲”依然是我国日本学研究的主流倾向。我在《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日本论?》一文中谈到,“光鲜亮丽、‘超越历史’的文化日本为人津津乐道,研究论著已有‘过度生产’之嫌;而关于面目狰狞的‘武化日本’则是空喊口号者多,扎实的实证研究者少”。我国学界有关侵华时期日本文学、思想研究和中日文学、文化关系研究亦有此弊。日本侵华战争中,日本文化人的涉华活动、言论与创作等都宜在文史融通的视野中予以系统的实证清理和严谨的文本阐释。这项工作虽已有王向远先生等学者开了头,但日本对华十五年侵略战争仍为我们留下了极大的可开掘空间。我期待通过开设“日本对华文化侵略专题”,将这项工作系统地做下去,至少日后在面对“日本对华文化侵略”这一论题时,我们表达出来的不再是由空洞的口号/概念、有限的几位所谓“代表性”作家及其作品、单一的研究视角、陈旧的研究方法和激越的民族主义情绪等拼凑、堆砌起来的“老一套”。

《炮击之后》是日本当代作家三木卓1977年出版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了《朝》《夜》《黄雀》《旷野》等20世纪70年代初创作的十四篇短篇小说,其中最长的一篇《黄雀》获1973年芥川文学奖。这十几篇作品内容各自独立,但主人公却是同一个人——“少年”;时间也基本上是按先后顺序排列的,而且每个时间点与年谱中记载的作者经历相吻合。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认为,这是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的系列纪实小说,而主人公“少年”就是三木卓本人。

苦难的少年时代

三木卓(1935—)原名富田三树,生于东京,上有两个哥哥,但是在他出生的第二年(1936)长兄夭折。同年因父亲受聘担任“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的社报编辑,全家移居中国大连。他四岁时患上了小儿麻痹,左腿落下残疾,终身行走不便。1942年,父亲调任到“满洲”日日新闻社沈阳分社工作。翌年,全家从大连移居沈阳。1945年5月,因父亲担任该报总社的编辑兼文化部部长,全家又从沈阳移居长春。8月日本战败投降,报社关闭,父亲开始从事救助日本难民工作,而十岁的三木每天在街头卖香烟以补贴家用。1946年3月,父亲被难民传染上伤寒不治身亡。8月乘难民专列回国途中,因祖母身体不支,全家只好停在锦西。9月祖母病故,10月全家才好不容易回到日本静冈县,三木回到小学读五年级。三木两岁到十一岁是在中国度过的,其中十岁至十一岁是在长春度过的。

早在1952年,还在读高中的他就在校内杂志《塔》上发表了处女作《在籍里柯的竹筏上》。在这篇作品里,他表明对左翼运动的不理解,并且决心要过一种与政治无缘的人生。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读他的回忆长春的作品时,反而能感觉到其作品的客观性、真实性和非政治目的性。1969年,他在长篇童话《灭亡之国》的后记中写道:“我在那片土地(指中国东北——笔者注)上的幸福,是从别人夺来的幸福,是肮脏的幸福。”①从这段话中我们足以看出作者对建立“满洲国”的清醒认识。

1955年他进入早稻田大学文学部俄罗斯文学专业学习,1959年毕业,同时升入研究生院读硕士,翌年退学。他在读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歌,步入文坛。退学后一边做编辑工作,一边从事文学创作,活跃在诗歌、小说、儿童文学等领域。其中诗集《东京午前三点》(1967)获第17届H氏诗歌奖,《黄雀》(含《炮击之后》,1973)获第69届芥川文学奖,《驭者之秋》(1997)获平林泰子文学奖,《路地》(1997)获谷崎润一郎文学奖,长篇儿童文学小说《裸足与贝壳》(2000)获读卖文学奖。2004年,年近七旬的三木又推出了他的长篇自传体小说《柴笛与地图》。

他还是一名儿童文学作家,第一部长篇儿童文学作品《亡国之旅》描写了在“满洲”大地上日本儿童、中国儿童、朝鲜儿童之间的痛苦与辛酸。之后又发表了《昆虫风景》等面向儿童的随笔集。2002年,为纪念他的故乡静冈县与中国浙江省成为友好县省二十周年并设立“中日友好儿童文学奖”时,他担任了评审委员,为培养新的儿童文学作家而尽心尽力。

文章来源:《长春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ccdxxb.cn/qikandaodu/2021/0322/677.html



上一篇:从山顶开始飞翔记长春庙香山度假区董事长王勇
下一篇:一条路的两边

长春大学学报投稿 | 长春大学学报编辑部| 长春大学学报版面费 | 长春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长春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长春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